首轮集中土拍,报了60块地,一块没拿到…

最近,集中拍地成为地产圈关注的焦点。

目前,广州、杭州、重庆、无锡、北京等热门一二线城市已经结束首轮土拍。

从成交情况看,房企抢地热情空前高涨,头部房企及国央企成了最大赢家。

广州首轮集中土拍中,越秀一举拿下6宗地重庆首轮集中土拍中,融创拿地8宗,龙湖拿下5宗杭州首轮集中土拍中,融信成最大赢家,共拿下7宗地,滨江斩获5宗无锡首轮集中土拍中,融创拿下4宗,龙湖2宗,招商2宗 相比财大气粗的头部房企,中小房企基本成了陪跑。 某50强高管说,4月他基本都在外地看地,公司报名参与了杭州、无锡、广州等多轮土拍,报了六十多宗地,激战几轮,全军覆没。 最近,公司连着开了好几个复盘会,并商讨了新的对策,希望下一轮土拍能有所斩获。

1

买地要有融资方案和合作方案 集中供地新政下,开发商拿地时间集中。 这意味着,房企不但要提前缴纳大量保证金,拍到地后还要支付巨额土地出让金。 一个城市上报20块地,仅仅是缴纳保证金,资金压力都非常大。 为缓解资金压力,很多房企早有对策。 1、拿地要有融资方案 央国企背靠大树,不用担心资金问题。 比如有媒体曝出上海集中供地前,某央企准备了1300亿资金,要在上海土拍大干一场。 还有某地产10强为了在北京抢地,光保证金就花了超过140亿。 但对于差钱的中小房企,要想买买买,只好自己努力了。 很多房企为减轻资金压力,要求团队买地的时候必须有融资方案。 主要是从外面找钱,这样财务可能会支持,集团审批通过几率会大点,如果没有融资方案,难度会越来越大。 所以,这几个月,很多房企都进入疯狂找钱的模式。 融资机构表示,没有想到业务量这么大,额度完全不够用了。 而融资成本也是水涨船高,不少前融的融资成本达到了15%以上,非常恐怖。 2、要带合作方案,降低资金压力。 相比融资,联合拿地也有利于降低资金压力,而且方式更加温和,风险系数也更低。 这几场土拍中,联合拿地的比例越来越高了。 比如杭州首轮土拍就有11宗地由联合体拿下,北京首轮集中土拍中,以联合体报名的房企多达89个! 某千亿房企投拓总经理表示,公司资金紧张,要求区域必须联合拿地,带着合作方案上会。 现在他们投拓部门除了看地测算,就天天出去谈判合作了。 3、工程支付计划调整。 很多房企对工程合同进行了调整,主要涉及到工程支付时间和工程支付方式。 比如拍地月控制工程款支付,将当月工程款计入下个月支付。 同时支付方式从以往的每月形象进度支付,改成节点支付,并且要求节点支付时间与拍地月时间错开。

2

集中兵力,提高研判效率 除了资金压力,集中新政后,房企还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研判效率。 对于区域公司,投资前策部门基本进入疯狂加班状态。 某50强地产前策说,以前拿地,前策通常三周跟进一个项目,一年52周,一个前策一年也就跟17个项目。 现在双集中后,2个月时间,他要同时研究7~8个项目,根本忙不过来。很多客研同事都拉来当前策来用了。 很多干投拓的,天天早上8点上班,晚上11点下班,周末全部取消,足足干了一个多月。 要不是舍不得拿地奖金,估计早就离职了。 为了提高研判效率,房企也迅速进行了调整。 比如以前严格按照流程一步一步筛选土地,先是预可研阶段,再是可研阶段,然后重点监测,最后上会评审。 现在直接先粗筛一遍,最后选择重点区域地块来深入研究。 某千亿房企在北京拿地原则是通州、密云/门头沟等区域不进,将这些区域地块排除在外。 某国企筛选原则是,不熟悉的区域不进,之前失败过的区域不进,一下很多地块也被筛掉。 粗略筛选一次后,他们再选出多宗地块进行可研,然后上报公司,公司开会研究讨论。 一位投资口的朋友说,这次他们上报了十几块地,最终只有两宗土地进入可研阶段。很多工作最终都是无用功。 为了提高效率,不差钱的的房企将前策外包给代理机构,方案排布和可研报告都让代理行代劳,大大减少了他们的工作量。 还有规模房企,一个大区员工数量众多,区域集中调遣人力支援目标城市。 例如某头部房企为应付北京首轮土拍,将华北其他城市拿地工作统统暂停了,将所有人力都调遣到北京进行支援。 还有房企干脆重新成立投资小组,让成本、工程等部门都参与到前期研判,提高效率,降低后期操盘风险。

3

简化流程,提高决策效率 除了区域工作压力山大,集团也忙得团团转。 比如3月份,有五六个城市推出供地计划,少的城市放出二十块地,多的城市放出四五十块,每个区域上报十几块项目,合计也几百个。 为提高决策效率,很多房企将决策流程简化。 比如某地产30强房企,以前公司拿地要分别上选定会、预审会和投决会,现在把投决会跟预审会合二为一。 某百强房企也表示,以前土地集中讨论会一般最多三块地,现在动不动就8块10块一起上。 以前开会一个下午,现在要分两天,分区域讨论。 以前拿地讨论会,一般先由城市公司汇报再进行pk,现在为了提高效率,直接把城市公司汇报环节取消,直接进入PK环节。 但这种简化很可能会带来一个后果,那就是导致决策风险攀升,犯错的概率增加了。

4

优化测算表,提高货值产出 其实,很多房企拿不到地,缺钱是次要原因,最主要是算不过账。 比如杭州,很多地块自持比例都很高,甚至有地块高达30%~40%,中小房企直接被劝退。 当然,为了拿地,投拓们可不会坐以待毙。他们会想方设法从各种层面去优化测算表,提高货值和出价能力。 某地产50强营销高管表示,这次拿地,投拓和营销掐架很厉害,投拓为了拿地,各种提高货值的手段都使出了。 比如他们参加杭州土拍,投拓想拿一个乡镇项目,但算账算不过来,竟然提出要开发高层地下小开间的储藏室来给客户放置煤气罐、电单车或者摩托,以此增加项目货值。 但营销坚决不同意,这种设计都是2000年以前的,早就被淘汰了,客户怎么可能会花钱买这种鸡肋空间? 但很多地产投拓就一心想着拿地,很少会考虑后面能不能卖得动。如果不是集团拦着,最后背锅的肯定又是营销了。

5

深入研究规则,适时捡漏 很多房企在首轮土拍中颗粒无收,除了资金实力以外,企业战略、操盘水平等也是影响拿地的关键要素。 某央企上海投拓负责人表示,很多上市公司要冲规模,拼死也要拿地。 但中小房企拿地,更多看短期货值补充、中长期城市深耕的策略定位,这样就看下资源深耕型城市就可以,未必要死盯着22城。 尤其现在热门城市基本上都是血拼的状态,还不如换个赛道。 城市群里22城周边城市,特别是具备购房回流潜质的城市,可以重点跟进。操盘时点踩得准的话,可以很好地抓住集中入市间隔期之间释放的购买力。 当然,也不是完全放弃这些热门城市,该拍时还得拍,多深入研究不同城市的土拍规则,因为每个城市政策都不同。 比如这次上海和北京调整了土拍政策,总的来看对中小房企比较友好。 有些对中小房企比较友好的城市,适当参与,说不定有很多“捡漏”的机会,特别是触顶摇号的城市,一定程度上靠运气。 当然,拿地前也要掂量掂量一下自己的实力。拿地只是开始,操盘才最关键。 比如像南京这样的城市,两限规则下,利润都是看得见的,这就考验房企的操盘能力了,对运营管理、营销、报批报建、工程进度/质量、产品力都是综合性的考验。

6

调整战略或直接转型 这轮集中拍地,除了实在没钱的房企在看戏,还有一些资金充足的标杆房企也处于观望状态。 不少央国企不出手的核心原因,在于他们投拓战略进行了调整。 比如某国企去年开始转型做城市投资,他们拿地更倾向于旧改模式。 还有一家房企则战略调整为城市运营+一二手联动,因此面对这次集中供地,他们都很淡定。 吴建斌就曾在演讲中指出,未来获取土地主要途径有可能会调一下顺序,原来是招拍挂第一位,现在可能是城市更新排第一位。 当获取土地方式调整之后,会感觉到招拍挂这种低毛利的市场并不是中小房企要关注的。 比如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更新获得土地,无论是政策法规各个方面已经非常的清晰,而且对房企是越来越有利。 关于今天分享的土拍现状,大家有什么评价?欢迎留言讨论。 本文来源:明源地产研究院

相关知识

首轮集中土拍,报了60块地,一块没拿到…
郑州首次集中土拍,五大超级悬念……
北京集中土拍首日:12宗地共卖516亿!房企“赶集”式拿地
30宗地块揽金1110亿元 北京首轮集中土拍理性收官
北京首批集中土拍收官:30宗地收金1110亿
北京首轮集中拍地的“场外信息”
广州首次集中土拍冷热不均
看完杭州土拍,我觉得集中供地该缓缓了
北京集中抢地最大冷门:中海一块没拿
北京首批集中土拍收官:30宗地收金1110亿 卓越成“黑马”

网址: 首轮集中土拍,报了60块地,一块没拿到… http://www.zx3q.com/newsview336592.html
所属分类:开发商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