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松绑为何频现一日游?楼市调控或转向两个方向

为缓解疫情对房地产市场的冲击,近期多地政府持续密集发布稳定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政策。值得注意的是,个别城市的政策涉及到松动限购、限售和限商政策,这些政策公布后,引发广泛关注后又被陆续撤销,从而上演“一日游”。

  3月24日下午,金庸和徐志摩故乡海宁传出消息,3月25日至4月24日海宁“云上房博会”期间,“非海宁户籍人口在海宁限购一套住房”政策暂不执行,这意味着该政策较2017年的“非海宁人只能买一套住房”进一步松绑,外地人在1个月内可以购买N套房。

  不过,到3月24日傍晚,发布上述住房调整政策的海宁市政府新闻办官方微博 “海宁发布”以及海宁市委机关报——《海宁日报》公众号已经删除相关内容,当地政府部门也否认出台上述松绑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已经有多地政府在松绑地产政策方面举棋不定,在海宁之前,2月21日以来,已经有包括河南省驻马店市、广东省广州市、山东省济南市以及陕西省宝鸡市先后在发布放松房地产调控政策后,又删除或撤销文件。

  楼市松绑为何频现“一日游”?

  各地稳定房地产政策“井喷”,为何这五地遭遇政策撤销?从这五地的政策来看,驻马店市和宝鸡市的政策都提及“降低首套房贷款首付比例”;济南市和海宁市的政策涉及“松绑限购”;而广州市的政策则被认为是率先解禁商住的限售政策。

  1、从松绑情况看

  广州、济南、驻马店、宝鸡、海宁这些城市并不局限于某一类城市,既有一线城市的广州,也有二线城市的济南,更有县级市的海宁。所以这些松绑情况具有比较广发性,并不仅仅是区域性的跃跃欲试松绑,而是全国范围看各大中小城市的主政者都想松绑楼市。

  2、为何松绑呢?

  一方面看,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全社会各行各业开工不足,直接造成了财政收入的捉襟见肘。3月24日公布的前两月财政收入看,今年前2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232亿元,同比下降9.9%。房地产在经济发展中具有比较大的撬动作用,如果从房地产行业出手进行刺激,能够带动上下游行业的复苏,更进一步能够带动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2020年-2024年房地产企业债券密集到期,数据显示,今年房地产行业的到期债务约在1.46万亿。统计显示,截至3月23日今年已有98条房企宣布破产。

  如果不刺激楼市,房地产企业将会面临巨大的现金流断裂的风险。尤其是在美元紧缺,美元指数持续大涨的环境下,房地产企业背负的巨额美元债将给它们带来更大的资金压力。

  3、纾困不刺激是方向

  从定调来看,“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定位一直没有松口。虽然中央还说过“一城一策,因城施策”,但是具体到执行层面,地方政府试探性地松绑往往会被好事的媒体进行轰轰烈烈的报道。

  多位行业人士指出,从目前各地的政策和房企融资行为来看,纾困房地产企业但不刺激购房需求,或是政策调整的方向。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指出,收回的基本都是刺激市场的而非稳定市场的政策。

  张大伟介绍,目前各地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整,基本是从简化相关规划建设手续、分期缴纳土地出让价款、优化商品房预售许可、优化施工备案、合理调整缴费节点、优化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放宽公积金提取额度、补贴抗疫一线工作人员等诸多方面入手。

  如此,向市场传递了一个信号:调控放松有底线,不能涉及三限,不能主动降低杠杆门槛,尤其是住宅上面。房住不炒依然是关键。

  楼市调控或转向两个方向

  两个方向,一是人才,落户。二是商住房。这一点,天津,广州已经出手。

  3月2日,天津市发改委发布《关于印发天津市支持重点平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试行)的通知》,其中提到要满足在津合理住房需求:天津人才、职工落户政策!

  广州也出台“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的新措施。主要内容是:优化商服类项目不再限定最小分割单元;不再限定销售对象,已确权登记的不再限定转让对象。其实,就是广义上的商住房、写字楼等。

  如果普通老百姓(76.20 -0.01%,诊股)的钱全都用来还房贷了,负债率高到随时破产的边缘,哪还有钱消费升级、养老婆孩子。所以中央才会高瞻远瞩,从全局出发,三令五申“房住不炒”。

相关知识

楼市松绑为何频现一日游?楼市调控或转向两个方向
政策一日游频现 人才政策成楼市调控的另一窗口
楼市松绑频“变卦”房住不炒思路未变
多地楼市调控政策屡现“一日游”,原因为何?
六城楼市松绑政策"一日游" 人才政策成楼市调控另一窗口
多地楼市政策频现“一日游” 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逐步复苏
楼市松绑频“变卦” 专家:各类炒房需求仍被管控
楼市政策“先发后撤”频现 楼市平稳健康发展仍是主基调
多地楼市调控政策屡现“一日游”,原因为何?
楼市松绑频“变卦”房住不炒思路未变

网址: 楼市松绑为何频现一日游?楼市调控或转向两个方向 http://www.zx3q.com/newsview2440.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