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建设摩天大楼一样打造文化地标

十一黄金周,文化游成为最主要的旅游类型之一。访名城,寻古迹,觅名人成为很多游客的不二之选。打卡文化地标,合影留念,更是记录城市旅行足迹的重要方式。

为迎合游客需求,弘扬城市特色文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等,各地抓住政策风口,大兴土木,重金修缮、放大,甚至创造文化地标。

但文化地标在落地过程中逐渐变形,建筑越高越好,规模越大越好,风格越个性越好,追求耸动效果,沦为形象工

一如当年风行全国的“摩天大楼热”,不管有没有使用摩天大楼的需求,也不权衡具不具备修建摩天大楼的条件,“欲与天公试比高”,各地掀起一股攀比楼高的不正之风。

而今“摩天大楼热”渐息,“摩天大楼式”文化地标大行其道。这就导致很多城市的文化地标徒有特色表象,缺乏文化内核,为“地标”而“地标”。

近日,住建部点名通报的荆州市巨型关公雕像项目和独山县水司楼项目就是其中的典型。

荆州巨型关公雕像高57.3米,重1200吨,是世界最大的关公雕像,也有报道称是全球体量最大的青铜雕像。住建部通报,荆州巨型关公雕像违反荆州相关文件规定,破坏了古城风貌和历史文脉。

独山水司楼高99.9米,投资额达2.56亿元,号称“天下第一水司楼”,已申报三项吉尼斯纪录。住建部批评其存在脱离地方实际,滥建“文化地标”,破坏自然景观风貌等问题,责令独山县和荆州市做好这两个项目的整改工作。

住建部的点名批评,撕开了文化地标问题的口子。实际上,这种目的不一,但都以文化为卖点,有面子没有里子的地标项目,在中国还有很多。

01

“摩天大楼式”文化地标大行其道

谈到“天子大酒店”,绝大部分人可能都会面露疑惑。但不管是否有过驱车经过燕郊的经历,很多人对福禄寿大楼都不陌生。天子大酒店以福禄寿三星彩塑为外形,共有十层,建筑高度达41.6米,堪称“世界首创”,轰动一时。

2011年,该项目获评“最大象形建筑”的吉尼斯纪录,并获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最佳项目奖。其开发商京郊房地产开发公司曾以此为卖点对该项目大肆宣传。

但在建筑界,该建筑的外观广受诟病。在民间统计中,还曾被评为“中国最丑建筑”之一。

福禄寿三星在中国家喻户晓,福禄寿三星建筑的意义已经超越酒店本身,成为地方的重要文化地标。但福禄寿三星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背道而驰,充斥着浓厚的商业气息,是媚俗的典型。

部分“高大特地标”,从左往右,从上到下分别为:独山水司楼、荆州关公雕像、遵义天下第一壶、生命之环、天子大酒店和河豚塔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更北的辽宁沈抚新区,有一座名为“生命之环”的环形建筑,外径170米,内径150米,结构顶标高154米,所耗的钢结构总重3500吨,安装的LED灯数量达1.2万只。

当地政府网站的文章显示,“‘生命之环’寓意连接天圆地方,贯通天上人间,无论是高度还是形式都是世界独有的。”

这一独特建筑的总投资额达1.12亿元,是沈抚新区的重要地标。但重金打造的“生命之环”只有一个功能,就是观赏。为了追求“世界独有”,斥巨资打造文化地标,枉顾地方实际,徒有其表,劳民伤财,与建设摩天大楼有何区别?

在浏览器上以“地标”和“吉尼斯”为关键词,能搜出获评“世界上最大的茶壶实物造型”的遵义“天下第一壶”;获评“世界上最大的套娃及最大规模异形建筑群”的满洲里套娃广场;正在申请吉尼斯纪录的国内最大的异形钢结构城市雕塑的扬州河豚塔等等。

02

多因素造成“摩天大楼式”文化地标热

各地地标建筑越来越大、越来越宽、越来越高、越来越贵,动辄“中国之最”,甚至“世界之最”。为什么?

搞形象工程。不管是最近被点名批评的“天下第一水司楼”,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关公像”,都是形象工程的重要代表。斥资1.12亿元,仅供观赏的“生命之环”,也难逃“搞形象工程”的质疑。

形象工程式文化地标,是手握重权的地方领导为一己私利而修建的面子工程。枉顾民意,用纳税人的血汗钱堆砌“文化奇观”博出位,只顾任期名,哪顾离任事。

个性至上。在很多投资和设计文化地标的人看来,只有个性的建筑才堪称地标,只有独特的建筑才能引人注目。所以物欲横流的“福禄寿三星”建筑、“世界上最大的茶壶”和巨型河豚塔一类的异形建筑才会大行其道。

攀比成风。当年摩天大楼热刮遍全国,万丈高楼拔地起。各地不管有无高楼使用需求,争建城市高楼,攀比成风,高度大于一切。

这种对高度的攀比在文化式地标建筑中进一步扩散,不仅攀比高度,也攀比宽度、规模、造价、外形等等。久而久之,形成了文化式地标建筑中的不正之风,似乎不具备“高大特”的条件,就不堪为文化地标。

缺乏创新。很多“高大特”的文化地标,只是具象物体的放大版,如河豚、茶壶、水司楼等等,缺乏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修建出怪诞的文化地标。

除此之外,缺乏创新还体现一味仿古复古。包括一些文化地标和地标式的特色文化小镇在内,只是简单粗暴地复刻甚至杜撰古建筑和古文化,并未对其进行深度挖掘和创新再造。

03

被异化的城市地标

在各不相同的因素助推下,文化地标正在被异化。

文化地标本应是城市的缩影,是城市整体形象和历史文化输出的重要窗口,代表着城市的文化特点和整体格调,折射出城市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经济风貌。一个好的文化地标,不一定是中国甚至世界高度最高、规模最大、造型最独特的建筑,但一定带有城市生长的印记。

比如一说到北京的文化地标,很容易让人想起长城、故宫、天安门、鸟巢、水立方等等。万里长城镌刻着北国大地曾经历的金戈铁马,故宫代表古都北京的庄严恢弘,天安门则见证了新中国的破茧而出,鸟巢和水立方体现了国运繁荣。

文化地标带有深刻的城市烙印,与城市共生共荣。但怀着打造“高大特”文化地标的目的去打造文化地标,让文化地标丧失了最重要的文化内涵,惨遭异化。

现在很多城市的文化地标沦为权力的工具,政绩的展品,陋习的放大器,甚至铺张浪费的典型,与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整体气质格格不入。

很多文化地标枉顾文化内涵,缺乏大局观,没有做好市场调研和整体方案,只管砸钱建设。这就导致很多文化地标项目或停工烂尾,或经营不善,或恶评不断。

为了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国家三令五申,对于标志性地标的建设方案要严格把关,要注重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节约、环保等要求,加强对城市建筑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提高社会的文化自信和建筑审美等等。

独山水司楼和荆州关公像事件被曝光后,住建部出台《关于加强大型城市雕塑建设管理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大型城市雕塑建设的管理要点,包括限高、限宽,不能脱离实际,与城市文化相符合等等。此外还提出要加强建设制度管理,完善设计审批机制和施工维护机制等等。多管齐下,规范文化地标雕塑的建设和运营。

奇观误人,“摩天大楼式”文化地标劳民伤财,误把出格当出彩,最后只能博得骂名,而非美名。文化是文化地标无可或缺的精神内核,那些一味追求“奇伟瑰怪”的建筑,只是建筑奇观,难成文化地标。

相关知识

像建设摩天大楼一样打造文化地标
像丰田造车一样造房子 实地集团打造房产质量管控标杆
与城市共建,融创打造两江四岸三大地标性建筑
超高建筑有了硬约束,给“摩天大楼热”降降温
与城市共建 融创打造两江四岸三大地标性建筑
超100米高楼达2000座 住建部严令告别“摩天大楼竞赛”
超高建筑有了硬约束 给“摩天大楼热”降降温
国内超高建筑有了硬约束 给“摩天大楼热”降降温
像艺术大师一样思考——赛野集团创始人廖文瑾
“中国摩天大楼钢构第一人”以深圳平安金融中心为荣

网址: 像建设摩天大楼一样打造文化地标 http://www.zx3q.com/newsview219775.html

推荐资讯